如果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長期缺位,各種“環保風暴”都會逐漸退潮,環保工作也難以形成長效機制。因此,近日,有關部門聯手對環保領域失信企業、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實施聯合懲戒,是環保領域的一件大事。為環保引入社會監督力量,此次公布的25項懲戒措施應該僅僅是個開始。
黑臭水體、重金屬土壤、灰霾天氣,各種污染物要協同治理,而治理方式也要從政府主導向社會共治、多方制衡轉變。環境執法要硬,而各種社會監督的軟約束也要及時跟上,軟硬配合共同織起更嚴密的社會防控網,這樣才能全方位加大環保違法成本,最終實現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。
環境保護部7月27日透露,今后企業在環保領域存在嚴重失信行為,企業自身及其有關人員將受到環保部、發改委、人民銀行等31部門的聯合懲戒。懲戒措施包括限制市場準入、限制取得政府供應土地、限制取得生產許可證、限制發行企業債券,限制融資等25項懲戒措施。
有關部門聯手對環保領域失信企業、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實施聯合懲戒,是環保領域的一件大事。此項舉措將引導企業環保自律,提升企業環保守法誠信意識,在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同時,對生態環境改善也將產生重要促進作用。此次將環保違法企業及人員納入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并實施聯合懲戒,實際上為環保引入了第三種監督力量——社會監督。
在引入第三種力量之前,環保監督工作主要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。2015年起施行的新《環保法》,被稱為“有牙齒的《環保法》”,賦予了環保部門多件執法利器,可通過按日計罰、查封扣押、限產停產等手段,督促企業履行治理責任。新《環保法》還加大了對惡意環境違法行為的刑事打擊力度,要求環保部門與司法部門聯動,合力打擊環境污染犯罪活動。在《環保法》可操作性增強的同時,近年也加大了行政監督的力度,從環保“督企”轉向“督政”,過去是監督違法排污企業,目前已向監督地方政府履行職責轉變。2015年,環保部組織對33個城市開展綜合督查,約談了十幾位市級政府負責人,今年更是成立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河北展開省級約談,與包括省委書記、省長在內的省級干部進行個別談話,督促當地推動環保工作。
法律和行政兩手都要硬,是生態環境改善的必要條件,但如果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長期缺位,各種“環保風暴”都會逐漸退潮,環保工作也難以形成長效機制。以鋼鐵行業環境違法及淘汰落后產能問題為例,受地方保護、投資盲目、監管缺失等因素影響,鋼鐵總產能越“淘汰”越多,隨著2016年下半年以來,鋼材市場回暖,一些小鋼廠死灰復燃,鋼鐵產能淘汰更為困難。
如此巨大的社會壓力,僅靠環保部門的監管和地方政府的自覺恐怕很難頂住、化解并變之為動力。這時就必須有強大的綜合性社會力量,來為淘汰落后產能、改善環境做背書——讓環保失信鋼企無法貸款、難以融資、難進市場,其破壞性生產自然難以為繼。與法律、行政兩種硬手段相比,此次引入的社會監督力量算是一種軟約束,但其效力也更為廣泛和綿長,是對硬手段的重要補充。
為環保引入社會監督力量,此次公布的25項懲戒措施應該僅僅是個開始。目前,針對失信被執行人,就是通常所說的欠錢不還的“老賴”,除了通過報紙、電視、網絡等方式公布,懲戒措施還包括限制辦理信用卡、禁止坐飛機、禁止坐高鐵等。未來對破壞環境、危害公眾健康的環保失信者,應該逐步探索采取相比“老賴”更為嚴苛、細致的懲戒舉措,讓環境破壞分子寸步難行。
黑臭水體、重金屬土壤、灰霾天氣,各種污染物要協同治理,而治理方式也要從政府主導向社會共治、多方制衡轉變。環境執法要硬,而各種社會監督的軟約束也要及時跟上,軟硬配合共同織起更嚴密的社會防控網,這樣才能全方位加大環保違法成本,最終實現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。